仁恕教育文化阐释
一、仁恕文化的传承
孔子的“仁恕”之道是中国品牌的普世价值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二人(仁)即多人,为宽容、大爱。 “仁者爱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皆阐述立身处事之道,应做个宽怀、慈爱、善良的人。
由“仁”引伸到“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义为仁爱,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换位思考,宽容、谅解,心胸如海纳百川。
由“仁”、“恕”派生出孝、忠、礼义、廉耻、诚信、善良、宽容、友爱、文明、公平、公正、和谐等中国道德核心元素。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终身符号
二、仁恕教育文化的阐释
“仁恕”教育文化以“平安、和谐、幸福”为内核。
“仁”是一种心态,取“仁者爱人”之精髓,打造真爱教育。突出和谐内核:教育和谐发展、校际和谐共进、师生和谐相伴、元素和谐匀健。
“恕”是一种态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真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将心比心的情感共鸣。突出平安:校园财产安全、师生人身平安、班子清廉稳定;营造幸福:校园幸福多彩,课堂幸福生成,学生幸福成长,教师幸福从教。
“仁恕”构建“生命的归复与生长”,秉持有教无类的执着,具备博爱宽厚的胸襟,拥有守教育良知、做良知教育的境界,形成挖掘、培植、创新的教育生态,体现教育之包容,围绕学生个性发展,办适合学生的教育。
“仁恕”的基础是真。呼唤人的真性情,敦厚、质朴、坦率。真,是做人做事追求的一种境界,教育“做真”,教师“真做”,学生“求真”。
“仁恕”的本质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爱育爱,释放爱、传递爱,爱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爱反映在日常言行中,体现在细枝末节处,教育之爱是博爱、仁爱、大爱,爱己、爱人、爱国,爱满天下。
“仁恕”的原则是礼。礼是礼节,是一种行为准则,体现互相尊重,外化为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不断完善自我,塑人、塑已,宽厚旷达,志远情逸,言谈有度,不抱怨、不傲慢、不虚荣自大。
“仁恕”的目的是善。本立道生,止于至善,通过施之以仁,付诸以恕,引导师生把良知存放心底,胸怀阳光一样的仁爱之心,诗意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仁恕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是一种大情怀,关注的是大教育,她植根于学校、植根于教师、植根于学生。
仁恕是一种风范,是一种修为,体现教育的无私和公平。她以灵魂润泽灵魂,以人格滋养人格,使教书与育人经纬交织,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
仁恕教育宣言:守望仁恕情怀,涵育典雅气质,催生教育智慧,培育创新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民族复兴筑梦。
“仁恕”学生
正直诚信,友善对待他人;
弘毅执着,果敢面对挫折;
乐观自信,幸福享受生活;
奉献担当,主动肩负责任;
创新进取,勇于开拓事业;
儒雅宽厚,诗意经营人生;
“仁恕”老师
仁爱温恕,传递德馨正能;
博雅善思,拨正学生航向;
平直豁达,秉承情怀育人;
谦和宽厚,绽放包容艺术;
勤学乐研,打造幸福课堂;
坚守奋进,践行生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