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用行政指令和招生计划配比的方式,提出中职招生的最低数量,这是非常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关键问题是各地在职普比例要求上,应切合实际,不一定“一刀切”。
■初中毕业生争上“好校”、“名校”无可厚非,职教也要靠质量、特色、品牌吸引生源。
尽管“优先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但“生源市场”不景气,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仍是存在多年而又在短期难以改变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靠什么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主动选择你?这是职教招生工作的关键问题。有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要靠行政手段和实惠政策来引导。
比如统筹普通高中阶段的招生管理,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在现实环境下,政府用行政指令和招生计划配比的方式,提出中职招生的最低数量,这是非常必要的保护性措施,也是通过政策转变社会观念的引导性办法。如果任凭社会和百姓自由选择,职教难免更受冷落,将会导致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失调。关键问题是,各地在职普比例要求上,应切合实际,不一定“一刀切”,否则计划没落实,结果更加事与愿违。其他诸如“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生助学”的政策,“半工半读”、“带薪顶岗实习”的举措,对于近70%至80%的农村学生,渴望缩短“读书-工作-挣钱-脱贫”的过程,能较快进入社会就业岗位,也是一种吸引。
二要靠公平制度和灵活机制来引导。
现行中职招生制度有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两种,有的地区还实行登记入学,这几种方式都带有较浓的淘汰选拔性质。登记入学和提前招生几乎都是在不合格或成绩偏下的初中毕业生中的运作,为的是提高中考的总体成绩。统招分批次录取,职教在普高三批之后,从形式上就有一种“被淘汰”的感觉,因此“为了面子不肯选择职教”在学生们中间很普遍。建议有关部门在“普教和职教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公平的自主选择机制,把职教示范校和普高示范校放在同一批次,也许实行初期职教仍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中,但坚持下来就是一种社会导向。
三要靠媒体宣传和社会舆论来引导。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小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长、还不完全为人所知的时期,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了解并尊重劳动、尊重技工、尊重职教,这是应该加强的。建议各级政府将职教招生宣传作为一个项目来做,给职教升温加油,引导和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四要靠学生指导和信息服务来吸引。
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升学指导、职业生涯指导,这些“学生系列指导”从小学开始,贯穿教育阶段始终,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至少在初中毕业分流之前,就应该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了解和分析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是重要的人才成长依据。还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整体就业环境和趋势、不同行业的现状前景、就业机会等外在因素,帮助学生从个人兴趣、家庭环境、社会需要等多方面作出较为理性的选择,不追“学历攀高”之风。
五要靠办学特色和育人质量来吸引。
中学生争上“好校”、“名校”无可厚非,职教也要靠质量、特色、品牌吸引生源。为什么有些地方职教火爆,而有些地区职教冷清?为什么有些学校招生比例“五选一”,而有些学校无人问津?其中原因除了就业形势等外部因素外,主要原因取决于学校的质量和声誉。“订单式培养”、“实用性专业”、“实践性课程”、“双师型”师资、“双元制”学习、“双证书”并取,高取证率、高就业率、高薪水率、高成才率,重德强技、能说能干、有专长有绝活。
六要靠趋好前景和发展空间来吸引。
上职教后“还能继续深造吗”、“好找工作吗”、“能挣大钱吗”、“能不被社会歧视吗”,这些是家长和学生颇为关心的话题。可见,着眼于未来发展是影响中职考生选择的重要因素。高技能人才将会成为香饽饽,技术工人和普通职业人的工资待遇将有所提高,技能人才将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各种奖励、称号、热捧将不忽略一线劳动者,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将成为可能,学历社会转变成能力社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等价准入,精英教育被大众化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所替代,如果有这样的前景,职业教育必然会平等地让“大多数人”挺起腰板,自由地选择了。应该让大众相信,这个时代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