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语文教学也是母语教学。然而,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把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提高国人的素质?这是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课堂模式,教师感觉枯燥,学生更觉乏味,因此,教学效果让人头疼!
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与有效学习指导结合起来,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朗读教学形式多样化与有效学习指导相结合
朗读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朗读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把任务留给学生,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让其反反复复的读反而收效甚微,这就要与朗读前的有效学习指导相结合。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每次读前老师对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要求,不仅注重朗读的声音效果,还必须注重读书有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在朗读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指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有所收获;给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圈点阅读、质疑阅读、精读、浏览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总之,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一层理解,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让学生得到一些读书的方法,能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学习的策略,确实发挥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
二、信息技术运用形式与有效学习指导相结合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体现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其实,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制作课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在课件的制作上,又表现为不仅追求页面的华美、精致,而且运用多媒体集音响、图画、影象、动画于一体的功能,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分清精美课件中的主次关系,跟上教师的课程进度。唯有此,师生互动才能协调,课堂效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有效学习指导相结合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词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修辞和写作手法。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东西领悟了,记住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收效甚微。因此,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提问、讨论、交流,成为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手段。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又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1、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似乎这就是探究。其实,一个个肤浅的问题就象一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2、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新的定式:提问—— 讨论 —— 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3、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没有把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有效学习指导相结合。
首先,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尝试主动解决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交给老师,要有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对于学生的指导,教师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采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与此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呵护他们的瞬间的思维的灵光。在进行活动评价时不应只表扬某个发言的学生,应肯定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革与有效的学习指导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效学习指导作为教学目标的内容之一,教师只有掌握了有效指导的方法,学生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才有可能使语文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知识、心智和谐发展的过程。有效学习指导的策略是多样的,策略的使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掌握这些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才能有效。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从更新理念入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我们的课堂,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将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